图片来自viator.com
目前,日本全境约有5.6万家便利店,受到老龄化及少子化的影响,这一数字增长缓慢。根据日本相关消费市场的调查统计,近80%的日本民众每周至少去一次便利店,超过半数受访者会在租房、买房时以附近便利店的密度与距离来考量生活方便程度。
1974,“便利店元年”
便利店的日文是“コンビニ”(konbini),是英文Convenience Store缩简而成的外来语。
这一商业模式最初发源于美国,由制冰店Southland Ice Co., 的员工约翰·杰斐逊·格林根据顾客们的需求所创造,当时商店主要售卖冰块,在夏季冰块需求旺盛时,该店的营业时间变为“每周7天,每周16小时”营业,给更多顾客带来了便利。
约翰应顾客们的要求,在原本只售卖冰块的店铺中加入了面包、鸡蛋、牛奶等日常必需品,这就是“7-11”便利店的雏形。
便利店的商业模式,大约在1966年被带到彼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
那时的日本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涌入大城市谋求发展的年轻人成为了最小的家庭单位,以往“周末一家人前往大型超市采购”的消费情景正在减少,下班后累到不想做饭,能吃到快速、方便填饱肚子的食物,成了新的需求。
基于这一需求,1970年,日本能率协会成立了“便利店研究会”,开始认真思考、研发更适合日本国民的便利店。
次年派出“便利店研究考察团”前往美国各地考察学习,并于1972年4月举办了“日本便利店开发会议”,这一年,日本中小企业厅发行了《便利店指南》,开始启蒙式地向中小企业主们介绍“特许代理权连锁系统”的便利店模式。
东京江东区丰州的第一家7-11便利店,图片来自7-11官网
1973年11月,在得到Southland Ice Co., 相关授权后,伊藤洋华堂成立了YOKESEVEN公司,次年5月在东京江东区丰州开了第一家7-11便利店,主要销售食物及酒类。
对于当时习惯了在街边小店购物的日本人来说,7-11明亮简洁的店面和丰富多样的陈列,为生活大大提供了方便。
日本埼玉县第一间全家便利店,图片来自全家官网
与美国J.J.Lawson牛奶公司合作的大荣·罗森(Lawson)、日本连锁超市西友创立的全家(FamilyMart)也先后开设了自己的首家店铺,1974年被称为日本的“便利店元年”。
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便利店经历了爆发初期的增长,逐渐开始大浪淘沙走向成熟。也正是这一时期,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会发现各家便利店都在越来越“卷”,想尽办法留住顾客。
比如现在在日本便利店里常能看到的报刊杂志,曾经就是罗森的特色之一。
1987年,因为觉察到想要在银行营业时间以外缴纳水电费的人数有所增加,7-11推出了日本首个水电费代收服务,店里可以24小时扫描条形码用来支付。
1991年3月开始,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便利店往日繁荣不再,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性便利店,由于经营不善先后被大企业吞并或是干脆关门。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这一时期至千禧年初,日本便利店的局面逐渐清晰起来:“御三家”全家、罗森、7-11通过收购吞并,规模越发强大。
不仅在日本本土发展,还运用合作加盟方式,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1992年,7-11在深圳开设了5家店,1996年7月,罗森大陆首店在上海古北新区开业。
图片来自Welcome to Sapporo
便利店里,藏着一个世界
为了让便利店更加“便利”,日本几经调研改革,从更具性价比的货品到配套服务,都不遗余力地改进升级。
如今任意一家便利店,自有产品都占了店内所有商品的30%-50%,它们既让便利店商家保证了成本,也让消费者享受了物美价廉。
在经济低迷期间,日本民众也全面开始“消费降级”。这对于从前常常上新品,注重多样化的便利店而言,无疑是一拳重击。
为了“自救”, 罗森、全家的自有品牌推出了方便食用的面包、点心等自有品牌产品。
罗森便利店的Uchi Café甜品,图片来自罗森官网
对于常住日本的人来说,一部分便利店支持寄快递服务,支付水电费缴纳业务,以及大部分便利店与主流票务系统对接,如球赛、演出票,迪士尼门票,可以在店里的购票机买到,临时需要的复印、打印、传真......这些都可以在便利店一条龙完成。
留学生的一份兼职
一般来说,日本的便利店采用两班或是三班倒模式,对工作学历门槛较低。
日本厚生劳动省2020年曾发布一份「外国人就业情况调查」,其中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约有166万,同比增长14%。便利店是这些人工作的主要地点。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2013年,日本有6914家便利店收到8641件女性紧急求助,有2893家店铺收到3641件儿童求助,有9342家店提供了12645次对老年人和认知症患者的照顾。
能救命的便利店
日本是一个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长久以来,便利店都是救灾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发生后,7-11虽然尚未在该区域开设店铺,但尽其所能动用了直升机和摩托车运送救援物资。当时总部位于关西的罗森虽然损失严重,也派出直升机,向受灾地区的店铺供货。这样的举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也让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小小的便利店。
2005年,日本关东地区的8个都县市(东京、神奈川、千叶、埼玉四个都县和横滨市、千叶市、川崎市、埼玉市政令指定都市)政府,与便利连锁业界9个集团及吉野家,摩斯汉堡等一些常见的餐饮店铺签订了协议:灾害发生时,在尽可能保证营业的情况下,为徒步回家的人提供饮用水、厕所、地图等基本援助。
参与这项事业的店铺会在店门口贴上醒目的贴纸,方便有需要的人及时救急。后来这项协议扩大到了38个都道府县、9个政令指定都市。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全家、罗森、7-11这三大便利店集团80%的东北地区分店在两周内恢复正常营业,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发生后,7-11迅速成立了抗灾指挥部,每天3次向受灾地区还能营业的店铺输送商品,对于损毁严重无法开业的店主,为他们提供了移动店铺,最大限度地帮助受灾群众。
罗森东北地区分社启动了紧急预案,由受灾地区的店铺自主判断所需物资的数目,在不断收集相关供需信息的同时,从其他地区调集原材料输送至本地工厂,加速恢复生产和运营。
2024年,能登半岛发生地震后,一位居民在临时搭起的“罗森便利店”购买食物。图片来自saga-s.co.jp
图片来自7-11官网
以往这一名单中都是电力、通讯等公司企业,这是日本首次将零售业态加入其中。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道路堵塞,这些公司的物资货车可以优先进入灾区,帮助救灾。
从1974年至今,日本的便利店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终端,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的当下,它们也在积极寻求改变,跟上时代的脚步。
图片来自Soranews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