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标本制造 幽暗中缓行


文/阿玛

摄影/本刊记者 刘军


1488512448185082711.png


大约人民币70万元,可以买到一具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完整的人体标本,58万元能买到人体躯干,23万元买到脑部,1210元则可以带走一块透明的身体切片——去年11月,德国解剖学家巩特尔·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 开通的“人体标本网店”上如此标价。


1992年,哈根斯到中国来展示此项技术,观看者中就包括了刚从事解剖教学工作五年的隋鸿锦。“当时教学用的人体标本都是福尔马林泡的,气味刺鼻,视觉效果也差。对比之下,我感到生物塑化技术在中国应该能有很多应用。”随后,他赴德师从哈根斯博士学习,1997年促成大连医科大学与哈根斯合作成立生物塑化技术研究所,两年后又成立了冯·哈根斯生物塑化(大连)公司,隋鸿锦出任总经理。2002年,他辞职成立了自己的塑化厂。


“主要是理念上有差异。”隋鸿锦向《LENS.视觉》记者解释自己另立门户的决定,“我不认为我是艺术家。这个标本不是我创造的,我只是把原有的东西展示出来,而不是把人体当做创作的原料。”


如同转基因和克隆技术一样,人体塑化在科学上是一种进步,但在社会心理和认知层面却让人疑虑重重:人体标本的来源是否合法?人体标本进行商业或科普展出时捐献者是否知情?是否有悖于人类伦理道德?……这些问题都拷问着这个特殊的行业。


“虽然我们不断地讲创新,但这片土地实际上不适合创新。大家不敢做先例。”隋鸿锦说。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