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在春天,就让我看见春天
文/本刊特派记者 娄军
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人,对华沙不习惯。“这里的马路太宽了。”他们说。成排成片火柴盒般的社会主义时期建筑,被重新粉刷了颜色,或是装了玻璃外墙,但终归不那么“欧洲范儿”——不过,众多的博物馆、酒吧、小剧场、古城的巷道,鸽子四处溜达的广场,以及连名字都没起的城市公园,还有蓝天,华沙就毫无疑义是一座美丽的欧洲城市,只是,行人的步伐比一般的欧洲人要快一些。
不仅仅因为这里快要举行欧洲杯了。自金融危机以来,这里的步伐就似乎在逆势加速。作为少数没有受到危机影响的欧洲国家之一,波兰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走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候,甚至可能摆脱在欧盟里“大国中的小国、小国中的大国”的尴尬。在这里,总能感到一种焦急的欲望:“了解一下波兰吧。”
城市已经在向郊区大范围延伸,不少富人的别墅就和农民的土地紧挨着,或密或疏,酒吧和餐馆的分布还做不到像教堂那么有秩序;各种名目的商品城,会让人恍惚是到了美国城镇,但遭遇的,却往往是一群越南、乌克兰、立陶宛以及正在多起来的中国人。
60多年前,诗人米沃什曾经称赞华沙郊区的女孩子,有着“软木底的拖鞋和卷曲的头发”。他在诗中写道:“喂,小姐,咱们一起快乐一下。/不毛之地。/太阳西下。”
现在,不毛之地消失了,许多女孩子倒是站到了长途公路的两旁,等待客人。
公路还要拓宽,延长。总是不够用。自从2004年加入欧盟后,波兰人就涌入德国去买了太多的二手车,最便宜的只要几千美元。
华沙街头很少看到过于豪华的跑车。“炫富不符合我们的习惯。”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瓦沃米尔说。这种习惯与天主教有一定关系,但斯瓦沃米尔愿意给出更私人的理由:“转型22年来,我们没有出现俄罗斯石油大亨或者中国煤老板那样的现象。我们做到了很低的腐败率。”
最近几个月,斯瓦沃米尔接待了40多个中国访问团,而过去一年他组织了30多个代表团前往中国。“我们先是忙着政治、经济转型,然后是忙着加入北约和欧盟。我们要在一系列事情上达到那个标准。现在,我们想和中国做生意。”他说。
在华沙街头步履匆匆的人群中,很容易辨认出有多少人在忙着“做生意”。亚当·斯密中心的一位经济学家对《Lens》记者说,波兰民族很喜欢经济活动,即使在社会主义时期,他们也在东欧各国间做各种小生意,就像商业领域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享受这种自由。
“波兰人就是欧盟中的中国人。”前总统莱赫·卡钦斯基曾说。斯瓦沃米尔认为这是说,两个国家的历史有共同点,两国的企业家都很享受挣钱。很显然,这只会是一部分人的观点,另一部分人正对波兰快速的发展和融入欧洲的步伐感到担心,他们怕波兰的特色丢失了,怕那种曾经属于农民的安静和羞涩被破坏了。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