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垃圾桶
文/本刊记者 鄢建彪
摄影/本刊记者 鄢建彪
(上左图)贵州毕节,原本放置三个垃圾桶的围墙边,已是空无一物。五个孩子正是在这里离开人世的。但短短数日后,这里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围墙附近的工地隆隆作响,建筑在不断地攀高,附近售楼处的女士不解地问道:“都过去一个礼拜了,为什么还有媒体来打听?”她不关心这种事情,“流浪儿童见得太多了。”
(上右图)这是一位市民偶然用手机拍下的照片,正是五个孩子中的四个。除了陶中林曾另拍过一张照片,这张可能是其他孩子此生唯一的影像。
贵州毕节,原本放置三个垃圾桶的围墙边,已是空无一物。五个孩子正是在这里离开人世的。但短短数日后,这里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围墙附近的工地隆隆作响,建筑在不断地攀高,附近售楼处的女士不解地问道:“都过去一个礼拜了,为什么还有媒体来打听?”她不关心这种事情,“流浪儿童见得太多了。”
她用难懂的毕节方言向《Lens》记者复述了悲剧一幕:一共有三个垃圾箱,第一个里面都是灰(垃圾),第二个是空的,第三个一打开,有几个娃儿睡在里头。老人吓了一跳,一边用小锄头拨动男童的身体,一边说快起快起,不要睡在这里头,但“碰这个不动,碰那个也不动”。大惊失色后,她呼叫街上扫地的清洁工,围观的人叫来邻近的流仓桥派出所的警察,他们用听筒听,发现孩子已经断气了。
中国的流浪儿童数量据信已超过15 万,多数流浪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意识,在他们还没来得及认知世界时,就已被强行推入成人社会。
在流浪儿童中,偷盗甚至酿成刑事案件的犯罪行为时常发生,家庭的抛弃,社会引导机制的缺失,使得居无定所的流浪儿童容易沾上恶习。但救助站的感化教育常也带有某种强制性,甚至歧视,尽管衣食无忧,很多孩子仍然无法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真正被感化的比例并不高,出去后,很多仍重回老路。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