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血案之后……


文/本刊记者 胡坤 王开


1488529046583074020.png


2012年12月28日,当地民众自发纪念桑迪·胡克小学枪击事件遇难者的现场,厚厚的积雪掩埋了一只玩具熊。半个月过去,人们仍能感受到伤痛的余波。12月30日,奥巴马在采访中表示此次枪击事件是他“总统生涯以来最灰暗的一天”。“问题在于这件事是否真的震撼了我们,而不只是又一场昙花一现的新闻事件。我希望能做些什么,永远终止此类事件。”他已提出三份控枪方案:禁售自动或半自动步枪、禁售大容量弹夹、进入枪支展销会必须经过身份核查(防止危险分子现场购买)。


但枪支政策是一个复杂细琐的战场,全面禁枪遥遥无期。而促使公众更加关注和正确对待精神疾病的问题,也十分必要和急切。此外,暴力题材的游戏和影视剧也被认为应该受到重视,毕竟,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空前容易模仿的环境下。

 

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12月1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顿镇的桑迪·胡克小学内,20岁的亚当·兰扎携带一支M4冲锋枪闯入校园,射杀了20名学童、6名成年人,击伤2人,随后自杀。出发行凶之前,他在家中用一把来福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12月30日,奥巴马在采访中表示此次枪击事件是他“总统生涯以来最灰暗的一天”。“问题在于这件事是否真的震撼了我们,而不只是又一场昙花一现的新闻事件。我希望能做些什么,永远终止此类事件。”他已提出三份控枪方案:禁售自动或半自动步枪、禁售大容量弹夹、进入枪支展销会必须经过身份核查(防止危险分子现场购买)。但枪支政策是一个复杂细琐的战场,全面禁枪遥遥无期。而促使公众更加关注和正确对待精神疾病的问题,也十分必要和急切。此外,暴力题材的游戏和影视剧也被认为应该受到重视,毕竟,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空前容易模仿的环境下。


校园枪击是一个颇具普遍性的犯罪问题,不仅发生在欧美国家,也发生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比如也门、菲律宾),其中有合法持枪的国家,也有严厉禁枪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但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历史比任何国家都长,第一起案件发生在建国之前:1764年,作为报复,四个印第安部落战士杀死了宾夕法尼亚一所学校的校长和十名学生。第一起学生行凶的案件则出现在1937年,俄亥俄州一名12岁的学生开枪打伤了校长。


相对于国内媒体和公共平台上对光山事件的信息之单调,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事发后的一小段时间内,美国媒体24小时滚动播报,事无巨细。但有学者指出,媒体对这类事件不宜过度渲染,否则会给潜在的施暴者一种“一夜成名”的幻想,诱发更多的同类事件。东密歇根大学教授多娜·齐林贝克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每当有极端的校园枪击案发生,媒体倾向于将个案渲染为一种“道德恐慌”。各种报道仿佛在血腥的迷宫里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直到下一次事件带来同样的震惊与恐慌。


在校方发给家长的信中,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告诉孩子们他们处境安全;让他们少去看相关电视报道;拥抱、拉手这样的身体接触和言语安慰,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记住,小孩还没有大人应对这种事件的能力,受到刺激他们会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要注意观察;保持沟通,听小孩怎么说;让他们倾诉,自己少说,且点到为止,不要描述太多;孩子们习惯了规律,所以要前后一致,要表现得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全家一起做点什么事,包括一起散步或者玩游戏;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你们自己要保持冷静;照顾好你们自己……”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