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一种伟大记忆雇佣


  • 文/Lens记者 耿悦

  • 摄影/迪米特里·梅洛斯



纽约康尼岛海滩的甲板上,一个美好的夏日正午。


“我看到有三个男人穿着上世纪30年代样式的背心和短裤,面对为他们拍照的朋友,摆出姿势炫耀身材。旁边一位略胖的女士也被他们的拍照动作给逗乐了。这时,一个年轻女子打着一把阳伞从我眼前走过,穿着一条蓝白相间的格子裙,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海风的清新味道。我意识到有意思的事发生了:在拍照当中的一个男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她。”


“我试图把当时正在发生的巧妙尽可能多地囊括进画面,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对比——30年代复古特色的衣服和海滩边人们很现代的服饰的对比。当然,阳光之下,无忧无虑的气氛和这张照片的颜色,也让我快乐。”梅洛斯说。

 

迪米特里· 梅洛斯(Dimitri Mellos)走出机场,以一种“探险者的好奇目光”打量着纽约: 街头的人们步履匆忙,却“满怀希望地走着”……2005 年秋天,他从希腊雅典来到纽约,作为纽约城市大学的一名新生—— 攻读心理学博士的六年漫长时光正等待着他。同时,他还往手提箱里塞了一台佳能胶片相机。


来纽约之前,梅洛斯的相机几度落满灰尘:他8 岁时收到第一台父亲送的老式柯达 Instamatic 相机,20 多岁时断断续续做过几年摄影师,但没能继续。他觉察到自己对这门艺术近乎天性般的感应,却又难以寻觅到一种持续的兴奋感。他来到纽约,也是希望这个“从不谢幕的大舞台” 能将自己的热情点燃。


他们一个个五彩缤纷,却又鬼鬼祟祟。


作为独自在纽约漂泊的外来者,梅洛斯始终被孤独和疏离感纠缠。他渴望与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产生联系,即使他们只是在街头与他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截至2011 年,大概有超过800 万人居住在纽约,其中近300 万是外国人。这里是以色列以外最大的犹太人居住区,有一个56 万人的同性和双性恋社区,还有最大的非洲裔美国人社区以及西半球最大的唐人街。


纽约从来如此,它几乎包容了一切。但热闹之下,却越发让人觉得孤单。梅洛斯发现大部分纽约人都试图将周围的一切隔绝在外。正像E·B·怀特曾描述过的:“纽约给人参与的快感,又搭赠了私密,与大多数拥挤的社区相比,它成功地将人们隔绝开来(只要你有此愿望,而几乎每个人都愿意并需要这种隔绝)。”纽约客们坐在拥挤的地铁里,戴着耳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他们站在人满为患的公共场所,面无表情地承受拥堵与混乱。他们让自己不断地忙碌,像一颗颗陀螺,高速旋转。


“他们一个个五彩缤纷,却又鬼鬼祟祟。”梅洛斯说。心理学出身的他喜欢通过影像来剖析生命的隐喻。在来到纽约的第三个年头,他终于摆脱了彷徨和羞涩,以一个“看不见的人”、一个“观察者”的目光去观看形形色色的“纽约人”。


“纽约人选择了他们的热闹,但保全了自己的灵魂。” 梅洛斯想窥探陌生行人的内心。“我喜欢捕捉行人们惊鸿一现的姿态, 匆匆的一瞥,以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之间‘短暂交汇的光亮’。”


与通常的街头摄影不同,梅洛斯并非 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幽默,或是寻找那些奇装异服的“怪人”,他在意的,是细心观察行人们的姿态、眼神、目光和其他身体语言,捕捉行人们内在情感的流露和微妙的情绪释放,探索在经历了外在世界的挤压和刺痛之后,人的内心会留下怎样的痕迹。“公共和私密、外在与内在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一直是贯穿我照片的主题。” 梅洛斯说。


梅洛斯为自己这个摄影项目取名为“稀奇古怪的欲望”,灵感来源于作家约瑟夫·奥尼尔描写纽约的小说《地之国》。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