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生命终点时


文/路瑞海  摄影/唐音婷


1488538288894002009.png


……

中国大陆的临终关怀从1988年开始起步,近两年来在上海等地有了较快发展,但从全国范围看仍不乐观,一直进展不大。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95年即已成立,目前是上海最大的临终关怀机构,共有19张床位,常年处于满负荷状态,仍有病人因无法入住而排队等待。


据2014年初发布的《中国肿瘤统计年报》显示: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有250万。癌症已排在城乡居民致死病因前列。2013年,上海市居民有3.67万人死于肿瘤,其中大部分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但2013年收治恶性肿瘤病人数仅为1403人。施永兴指出:“中国临终关怀的质量全球排倒数第三,除了质量无法保障外,临终关怀的人群覆盖率3.46%都不到。”


鉴于此,2014年,上海市在61个社区办医疗机构中新增了1000张舒缓疗护床位。


据临汾舒缓疗护病区护士长张彤介绍:“这里平均每个月去世12个人。平均每人停留20天。最多的一个月,去世了20人。”
9月24日晚,王学文同病房的一位病友离开人世。他所患为原发性肝癌,仅仅44岁。据照料他的护工罗先红说:“早上5点多的时候脑子还挺清醒的,说自己不行了,‘应该就是今天了’。8点多家属来了,他都不认识家人了。晚上10点左右,把他拉到关怀室(离世前夕病人被转到关怀室,单人房间,空间较大,家属可以全程陪住),他还问去哪里,我们告诉他说是回家了。晚上11点05分走的。”


睡梦中的王学文对此毫无察觉,醒来后看到隔壁床空了,才意识到又有人离开。


临汾舒缓疗护病区收治的病人都是比较严重的,所以病床周转很快,医院有相关规定,住满两个月必须出院。只是因为王学文情严重,又无处可去,所以留了下来。他把这里当成了家,养起了宠物龟,和全部六位护工都混得很熟,护工都是河南人,现在他不但能听得懂,还会说一些河南话。


几年下来,王学文养成了很规律的生活:5点半起床,7点半服四片吗啡,白天除了三餐外,还要睡三觉,晚上7点半再服四片吗啡,之后就睡了。一旦睡不着,吗啡反倒起兴奋作用,耳畔是整日昏睡的病友的鼾声,头脑中纷乱的思绪翻涌,那是他最难过的时候。


在这里,医护人员工作的重心就是解决病人身上的不舒服,通过止痛药、止吐药等药物来帮助病人吃饭和睡眠,给其生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也避免毫无治愈希望情况下的过度医疗、过度抢救。


……


生命关怀研究专家施永兴提到,2013年上海18家临终关怀机构,收治的1403名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相对于公立医院的治疗费用,节约了至少3.4亿元(公立医院平均出院费用是1.4万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病房, 平均出院费用为5500.48元,而肿瘤病人的费用一般明显高于普通病人费用的平均数)。这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减轻了病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但节约医疗资源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否则,直到生命最后,病人全身都插满管子,痛苦得很,哪有生活质量可言。”施永兴说。在目前的现实中,病人在医院离世时,一般都要经受种种抢救措施,“强心针的尖针长管从体外直接插入心脏,肋骨在心肺复苏术的猛烈挤压下发生断裂,皮肤因多次电击烧得焦黑,鼻饲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并不能让患者摆脱死亡,而是依赖这些外在的生命维持系统维持植物人状态。”


这种状况的改善需要教育普及,需要理念的更新。2010年,台湾地区立法出台了安宁疗护条例,对于临终关怀予以法律认可和支持。“而我们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刚刚起步,没有政策、没有制度、没有措施,保障也是缺位的。” 施永兴说。


目前,优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优死并未得到重视,“死亡教育”长期缺位。


临终关怀注重人胜于注重疾病,采用的是姑息疗法(或称缓和医疗,不以治愈为目的,而是围绕减轻病人痛苦进行),比如对晚期肿瘤病人不做手术和放化疗。这需要和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更新两个理念:临终关怀机构和医院及内科病房不同;临终关怀和积极治愈无关。正因此,临终关怀和普通病人入院相比,要经过充分的沟通,签家属同意书,为了避免家人意见不统一引起纠纷,还需要所有家属都签字。


……


舒缓疗护病区里,医院的氛围被刻意稀释,家居的氛围更被强调,有的老人会在墙上贴上孙子的照片,走廊里有生命树,许愿墙。病房里没有镜子,以免病人看到自己容貌急遽变化而不适。有的会摆放鲜花,鲜花会给病人带来联想——繁荣枯萎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


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还需要有“送人”的艺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安宁护士跟踪每天情况,给病人进行“话疗”——每天和每位病人都要聊天10分钟到15分钟,了解病人是否有未了心愿,尽量帮助实现,从制作病人家乡的韭菜饼,到联系其特别想见的人。有的机构还有心理咨询志愿者定期来访,或是律师帮助病人确立遗嘱。


灵性关怀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安宁护士会前期和病人沟通,有什么宗教信仰,关怀室预设了不同宗教的挂画。

 

1488538315717028404.png


张丽彬,51岁


地点:上海市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丽彬是幼教教师,乳癌骨转移。她看起来非常乐观,“我不把它太当回事,我相信医生,积极治疗。一直到现在。有一年整整做了16次化疗。”她说,“我把小孩培养到大学毕业,他刚工作两三年,我还没享受到他的福气呢,就这样走掉我不甘心,所以我一定要坚持。


“开启健康的钥匙,让每个人在空中翱翔自由,品味每个人的多彩生活。坚决与病魔做斗争,让自己站起来,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和大自然一起生活、生存!2014年9月26日。张丽彬”


张丽彬心态非常好,很积极地配合治疗,她觉得如果自己特别乐观的话,会有奇迹发生。因为担心骨折,医生不建议她再下床,而她希望可以重新站起来,可以到处走走。


她写下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后来解释说自己其实“没有什么未了心愿”。张丽彬于2014年11月4日19点10分去世。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