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物所困


文/方禾

摄影/宝拉·萨利齐克


1488538983586078382.png


这是M.M.C家的一角,整个家都像这样脏乱不堪。“我喜欢和他谈各自的家乡和足球,和他很谈得来。”宝拉说。M.M.C独居,有两个姐姐,他仍在工作,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爱好。他是宝拉拍摄的二十几人中,见面次数最多的一个,“我通常都站在厨房里,他在旁边为我准备些喝的。”


相对来说,他囤积的东西算少的,但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成问题,“也许可以请钟点工或者找一个爱干净的女友,但真的做起来却发现很难。但我很想改变,让家看起来更好一些 。”


囤积者和收藏者不同,收藏者会整理好他的藏品,积极向他人展示,但囤积者很少这么做,他们似乎成为自己生活惯的囚徒。他们吃不完自己买的东西,读不完自己搜罗的印刷品,却又舍不得扔掉。宝拉感觉,即便一个用过的塑料袋,在他眼中都像是一个大牌手包一样。

看过宝拉作品的囤积者都会很震惊,他们每天在那些混乱的东西中穿行,但亲眼看到照片中的杂乱状态,让他们很震惊,会感叹我怎么有这么多东西?!


在支持机构的帮助下,这个房子的主人是改善比较明显的一个。


没有把前女友的情书、照片和各色礼物清理掉,让乔治·富勒错过了最后一次回归“正常”的机会。那事发生在八年前,他把那堆“破烂儿”丢到垃圾桶。但忍了三小时后,他又亲手把它们刨了回来。从那时起,面对堆积成山的杂物他再也无力反抗。


厨房和浴缸因为堆满东西而无法使用;多年没有朋友登门;最后一个女友进门后发现无法下脚就再未出现……乔治最终被确诊为“囤积癖”,开始了心理治疗:堆积如山的杂物是否给你满足和安全感?扔掉带有个人印记的物品会让你如芒在背?


“终有一天我会被它们活埋”


当乔治·富勒还是哈佛大学的在校生时,就注意到自己的特质——不会扔东西。男生宿舍总是乱糟糟的,但乔治尤其严重,各种杂物以失控的态势在不断积累,书、纸张、衣服,这些小山在毕业季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我猜那是囤积癖的幼儿时期,”乔治说,如今他已经变成大胡子的老人,67岁,但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橙汁饮料瓶、报纸、淘来的真假古董、各色药瓶、成堆的跑鞋和《纽约客》过刊……乔治的家被塞得满满的,东西堆得最低的地方都有齐腰高,只剩一条窄窄的过道,供自己穿行。在这样的环境中,乔治孤独地生活着。“终有一天我会被它们活埋。”他说。


在匮乏时代,囤积物品是习惯也是美德。但到了物质丰盈的现代,不断囤积却可能是病症。我们身边会有某个朋友、亲戚、邻居甚或我们本人受困于堆积的杂物和凌乱的房间,总是进门的东西多,扔出去的少,随着年龄增加和个人财富累积,家里越来越满。杂物不断吞噬人的活动空间,其中一小部分类似乔治这样的极端类型,严重影响了社交和生活,却无力改变。


近两年,两档真人秀《囤积者》 (Hoarders)和《活埋》(Hoarding: Buried Alive)在美国和英国都引起广泛关注。节目声称5%的美国人受困于“囤积癖”。它是一种被新命名的精神障碍,人们以往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对于囤积癖来说,强制的扫除也不起作用,他们会迅速把房间重新填满,而个人物品的突然失去会让他们暴躁和焦虑。囤积行为在家庭成员之间导致矛盾,配偶忍受不了对方的囤积行为而离婚屡见不鲜。


2011年,囤积癖(囤积障碍)就已作为“强迫症以及相关障碍”下的一类,被收入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该手册被誉为精神医学的圣经)中。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注意力缺失、遭受重大挫折的人群以及独居老人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正视心理疾病,为乔治摆脱囤积癖迈出了第一步。


心理学家认为囤积癖有三个特征:热衷于积攒几无价值的东西;没有能力抛弃自己的财物,强制抛弃会让他们倍感痛苦;丧失了整理物品的能力,导致生活空间不断被挤占。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所有火灾死亡事件中有6%和死者的囤积行为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个性特点和囤积癖高度相关。囤积癖的性格常具有完美主义、犹豫不决等特征。他们将囤积癖分为两类:一类是“任性搜集者”,他们积极地搜罗,那些新搜罗的藏品每每会让他们兴奋得战栗,他们搜集的目标主要依照个人兴趣。另一类可称为“忧心忡忡的藏家”,他们比常人对未来的预期更低,更容易沮丧和焦虑,总是积攒各种物品以备不时之需。相对来说,忧心的藏家比任性的搜集者花更多的时间来整理那些搜罗来的东西,而生活空间的纷乱和拥挤也更让他们烦心。据研究者观察,男性更多是“任性的搜集者”,而女性更多是“忧心的藏家”。


“藏品”来源一般来源于购买、被赠予、捡拾,一些囤积癖会发展到翻捡垃圾箱和偷窃的程度。搜集的东西五花八门,任何东西都可能入他们法眼。他们家里总是充满不能再用的床、装满了腐败食物的冰箱、弹簧崩坏的沙发、变形的书架……他们往往不欢迎他人拜访,很多人拉着窗帘,保持房间阴暗,以使别人看不到房间内的情况。


今天,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和行为研究者通过研究囤积者的基因和大脑,来试图理解囤积癖是如何思考的。2011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兰迪·弗罗斯特教授和合作者出版了《杂物:不由自主的囤积和物的含义》后,陆续又有多本此类主题的书籍面世。弗罗斯特的研究显示,囤积癖部分与遗传相关,50%为自己的癖好苦恼的囤积者来自于类似的家庭环境,但多大程度来自基因,多少来自后天成长环境,仍未廓清。


……


乔治·富勒以及其他一些囤积者的故事,吸引了女摄影师宝拉·萨利齐克(Paula Salischiker),“人与环绕他的物质世界竟然可以紧密到看起来不太健康的程度。”这让宝拉颇为惊诧。她没有被囤积者家里的污秽和脏乱震惊,“但被人与物之间的亲密无间震到了”。宝拉在英国及自己的家乡阿根廷寻找囤积者,试图理解他们的强迫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需求。


……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