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水阔,不过在两眼之间
文/王小竹
摄影/马克·吕布
1957年,马克·吕布第一次来到中国,拍摄这张照片时,也是他第一次爬上长城。
“直觉告诉我,我必须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不仅要离开我的家人,我更要远离欧洲,远离欧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去探索广阔的东方。”布列松在远方写信给马克·吕布:“尽可能多在中国停留,还没有人曾经好好地拍过平实的中国。”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狂热的政治现实与异于西方社会的典型的贫穷相貌,都成了他关注的对象。他为这里的一切吸引,也时刻保持着观察者的视角。被纳入他照片中的不仅是情绪高昂的红卫兵,还有他们的拍摄者——这在当时的摄影中无疑是个巧妙的细节;而马克·吕布是一切的拍摄者。
“那些照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而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
在日本,马克·吕布拍了多张和摄影有关的场景。1958年,7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拥有相机,最著名的专业摄影杂志每月销量高达30万册,有很多摄影比赛。此图摄于东京以北150公里处,当天有40个模特、2000多名摄影师参加。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建者,在这些印着不同国家、地区邮戳的鱼皮纸信件上冲马克·吕布大声呼喊:“尽可能多在中国停留,还没有人曾经好好地拍过平实的中国”,“慢慢来,只在你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再从东方回来……” 马克·吕布一去三年,拍到了他当时想要的所有照片。
……
当我徒步行走的时候,脚下赭石色的土壤是那样柔软;而当我驾驶路虎的时候,我则喜欢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慢行,微风吹着头发,手肘支在车窗边。渐渐地,道路上弥漫着的这种悠然也感染了我,在尼泊尔,轮制的交通工具还未出现,骡子或者男人和女人肩扛重物行走的步伐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在印度,节奏则来自于白水牛拖曳着的大板车。
……
马克·吕布的工作室里,几十个巨大的顶到天花板的文件柜占满了所有墙面,一面标着照片年代和编号索引,一面标记着所有他镜头所摄之地:“巴黎“希腊”“伊斯坦布尔”“沙特阿拉伯”“上海”“北京”“东京”“莫斯科”“捷克”“波茨坦”“渥太华”“墨西哥”“古巴”……他坐在房间中央——那些地标漂浮在他周围——像是一个轴心。
“踏着舞步,流浪,嬉戏,弹指间经过所有的国家,所有的天空,所有的躯体,所有的容颜,在他眼中,这颗星球,就好比一场跳房子的孩童游戏。”诗人安德烈·维尔泰这样形容马克·吕布的摄影。
“1955年的秋天,当我驾驶乔治·罗杰老旧的路虎出发时,我从事摄影师的职业已经差不多两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旦走出了这一步,一切便已成定局:我开始了这些年流浪的生活。”马克·吕布回忆说。一个甲子的漫漫岁月,山长水阔都在他两眼之间。
1954年,马克·吕布在英国生活了一年,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还到温布利球场观看了当年的足总杯决赛。这张照片便拍摄于彼时。在英国,他并没有生活多久,也没有留下很多照片。但作为摄影师的流浪生活开始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则是工程师,“实习一个接一个地做,公司一家接一家地换,尽管家人在努力地帮助我,我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也逐渐拿我没了办法……”很快,他就开始拥抱旅行工作的自由。
图片来自《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后浪出版公司2015年版
完整内容请见《Len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