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不用职业来介绍自己时,我们还能怎么样回答:“你是一个做什么的人?

btr原本是一名财务,工作时因着兴趣兼职做翻译,同时也自己写小说。

在离开工作了15年的职场后,btr拥有了多重身份,如今过着季节性的生活,一年当中每个时期做的事情都不太一样。

我们好奇他是如何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生活状态的,于是和他聊了聊,以下来自他的讲述。


坚持做一些

不用特别费力就能完成的事

btr这个名字,来自电影《暴雨将至》"Before the Rain"的缩写。大家以什么身份认识我都是可以的:作家、译者、艺评人,也可以说是在街上拍照的城市观察者和每天更新一条公众号的人。我的公众号名字是“意思意思”,这背后的含义是:不用特别费力就能完成的事。
我做公众号的初衷是发一些冷笑话式的文字对互联网文化进行反讽。大家往往会被标题吸引,点进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获得,就像 “莫名其妙” 系列的标题。
图片
图片
我从2013年开始更新公众号,后来渐渐地很多人爱看就一直做下去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更新10年了。
“莫名其妙“系列更新到1000多条了,这样的数目其实没什么意义,但当它快到一千条的时候,我犹豫过要不要重新编号或者做个新的系列。后来就无所谓了,因为还可以到9999条。
这个事也没什么特别的,就像人每天都会睡觉。
我也会在公众号用两三百字写一篇城市的小说,这个系列也有几百篇了。
公众号更新的时间在每晚12点,我会在12点之前花5分钟写一写,然后就发掉。工作特别繁忙的时候,我就会灵感特别多,甚至可以把下个星期的全部写好。而当我什么事都没有,一个稿都不欠时反而写不出来,就会发些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样做公众号,有点像防止老年痴呆的日常锻炼。

文字是确凿的
图像是暧昧的
也有一些人是因为我拍的照片认识我。
我觉得各个方面是互相影响的,拍照时我也会用小说家思维在脑子里想故事,哪怕拍了几张照片也可以组成一个没有写出来的故事。

图片

上海 1000trees,2022

图片

上海邮政博物馆,2022

图片

上海M50 创意园,2023
我在上一本书《上海胶囊》里有一篇叫《培根冰淇淋》的小说,就是根据日本摄影师奥山由之的同名摄影集写的。有次在艺术书展上快要散场时有个朋友塞给了我这本书,翻阅时我想这些照片之间总有点关系,就把一张张照片用文字写了出来。

图片

上海梦清园,2023

图片

上海光复路,2020
这就像人、图像、记忆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看图像的时候是掺杂了自身经验的,在这部小说里我每一句都是用“我记得”开头,大家读完后会觉得很优美,其实那是图像在传达的。
文字是确凿的,但图像是比较暧昧的,有时候更好用。
一开始拍照时我很容易被马路上的字吸引拍这些字,后来逐渐对形态和构图方面更感兴趣,人一开始很容易被自己的习惯所蒙蔽,但是慢慢地就会看到更多东西。

图片

上海陕西北路,2023

图片

上海静安公园,2021

图片

上海东安一村,2021

图片

上海澳门路西康路中石化加油站,2021
我生活在上海,平时出门时会用手机和一部小卡片机拍照。相机是人眼的延伸,什么都想拍就是为了补充人眼看不到的地方。
走在路上,到底是什么促使你拍照?对于我是那些比现实稍稍出界的地方。
比如有一次在马路上看到一棵树上的斑点,有人拿着笔在上面勾勒成了一个人的形状。还有在上海的延庆路,有一个地方经常有好多鸟聚集在一起。这些画面都是我想拍的。

图片

上海定海路,2020

图片

上海武定西路,2023

图片

上海延庆路老洋房,2023

图片

上海茂名南路阿大葱油饼,2020

图片

上海番禺路,2021
2021年时,我在上海外滩做过一个展览,把一个小说做成了一个实景迷宫,如果沿着迷宫的线路走,就会读完整个故事线,如果走错,就能看到一些离题的段落。
如果人们完全走对的话,其实也错过了很多东西,因为走错也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图片

上海五原路,2020

图片

上海常熟路,2023
在我的书《上海胶囊》里面有写到很多城市里的奇怪场景,比如在淮海路的优衣库有两块很大的屏幕,有一天屏幕坏掉了,就变成了一些彩色的点。我突发奇想觉得这是机器在写一首诗,就用这组照片配图写了个鬼故事。

图片

上海淮海路,2022
来看我的照片和文字的人,有些是在艺术领域中的人,有些就是普通读者,我反而喜欢让自己的公众号维持在很低的流量。
我现在是季节性的人,身份取决于当下在做的事情每年我会写一个短篇小说,也做一些展览和播客,然后也写一些影评。在刚刚过去的釜山电影节期间,我是影评人。而在参加书展的时候,我就是写书的人。

图片

韩国釜山,2023

图片

韩国釜山,2023
从2011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去釜山电影节,它的时间节点是在大部分电影节之后,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亚洲的电影,还有很多欧美电影都会选择在釜山首映。
今年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部片子,比如拉杜·裘德导演的《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和蕾雅·赛杜主演的《野兽》。在很多新片中出现了Zoom和短视频等元素,这也是符合当下环境的。

离开职场

之后的生活

我之前做过两份工作,加起来有15年了。
第一份是在会计师事务所里做注册会计师,非常累地做了3年半。第二份是在运动品牌做了10多年财务经理。
从上班到不上班,我也是慢慢转变过来的。
还在上班的时候我已经在做翻译,同时也在报纸上写小故事。2011年,《天南》文学杂志需要一个编辑,我就辞职去做了编辑。两三年之后杂志倒闭,我就顺理成章地失业了。

图片

上海外滩,2023

我一直觉得人应该立刻去做热爱的事情,并且能赚到一点钱。虽然现实中做很多热爱的事情赚不到钱。这样的矛盾让许多人被迫过上了双重生活:用别的事情去赚钱,然后做热爱的事情。这样就会有点累,而且会分散人的精力。
对于热爱的事,哪怕赚不到钱也可以先做着,也许早晚能赚到,因为如果不做热爱的事就把时间浪费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太过理想化的想法。但我觉得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会有回报。
图片

上海同乐坊,2022

图片
上海延庆路老洋房,2022
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取决于星期几,星期一是我的运动日,要去打羽毛球。星期二是家庭日,会和我妈一起吃个饭,然后一起上街去拍照。我妈也喜欢拍照,她还会把照片发在网上,点赞量可高了。
在周末我要参加影展和讲座,周中的情况各不相同,有时候就自己出门逛一圈,也总会有各种事情冒出来要做。吃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推荐一些上海本地的小馆,去南京路上的莱莱小笼可以吃小笼包,而想吃上海菜的话推荐小实惠嘉。

图片上海西岸创意园区,2023

图片
上海静安公园,2022
我一般不会白天待在家里,总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天气恶劣的时候比较适合在家写小说,其它时间还是多出去看看世界比较好。
作为上海人,我一直有计划想拍那些地图上没有的弄堂。小时候我在瑞金二路长大,经常在弄堂里踢足球,当把足球踢高了就会踢到墙的另一边去,就要从弄堂里穿出来到南昌路上去捡球。
虽然我日常里有很多时间可以被填满,但我不打游戏也不看剧集,因为我觉得看剧比较浪费时间,可能我一直有经济学思维。
图片
意大利威尼斯,2019


图片
香港湾仔,2023
这样听起来我的生活状态比较悠闲,我也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至少能够赚点钱的,但我也不会看重得到的钱的多少。比如说我喜欢去做讲座,既可以和人交流又可以促使我去精读感兴趣的内容。
差不多从今年开始,我不工作的日子已经超过了以前工作时的时间了,也渐渐忘记以前工作是什么样子了。其实我蛮喜欢以前那份工作的,但我不喜欢要早起。
今年余下的时间里我会去厦门办个展览,其次就是冬天到了要开始上法语课了。上法语课是我每年冬天的事项之一,虽然进展缓慢,但上了好多年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