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岛 纪录片

分享




艺术家滕菲有几件很私人的作品。



一个叫“那个夏天”的项圈,是从自己剖腹产生下儿子的疤痕提炼的。


后来儿子去英国读书,离得远了,想要送他一件生日礼物。男孩子不习惯戴首饰,她就做了一块挺酷的吊牌。



一面是“CTRL+S”——“储存嘛……我就觉得在当下小孩要的其实不是更多的物质,而是一种关爱,来自于父母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另一面就是他们夫妇的电话号码。


因为这个吊牌的缘故,这么多年,他们的电话号码都没有换。


有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作品的图片,拨打那两个电话,接通了,常常很惊讶。



滕菲相信这种从生命过程中延展出来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滕菲的父亲是因为白血病去世的,那段时间里,她一直不能释然,“化解不了”。


有一天,她偶然找到一个信封,里面收纳的是父亲的头发。“是他化疗以后会掉头发,有一次他洗头发的时候,我比较敏感,无意中就收了一些。”



她就想用这些头发做一件作品,后来把它取名做“追到天堂”:她把头发放在一个培养皿里面,还做了一个小枕头、一个蓝色的箱子,营造了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她希望父亲现在是正在那样的地方。


“做了这件作品以后,整个人感觉能够放下了……”她说。



滕菲做过很多这种有些私密性的作品,有很多人想收藏,但她还是自己留着了,“因为这个跟我的故事更密切。”



她建议每个人在选择首饰的时候,也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一个东西戴在一个人的身上,其实不是适合他/她当下的状态的,/她的审美不足、品位不足就暴露出来了,那还不如简简单单的。”



“首饰在今天其实是一个符号。看到你戴的什么东西,我就能够了解到这个人背后的一些学养、品位、性格、喜好。以小见大。”她说。



“在当下这种数字化的生活里面,其实人与人交流越来越少,首饰好像有一种信息传递,让大家更好地去互相吸引。”



滕菲1987年本科毕业以后,参与筹建了北京服装学院,1990年去德国学习。


一开始还是学艺术,因为做装置,接触了很多材料,又修首饰的课程。1995年回国后,参与筹建中央美院的设计系,后来创建首饰专业。


在她看来,女人的柔韧性要比男人强。“生活里的这种柔韧的、刚烈的,或者说琐碎的东西,女性有能力去把它串联起来、协调起来。尤其是在社会方方面面不是那么理想的时候,可能这个东西就更重要了,否则就裂、就爆、就断、就折了。”



但她也倡导让男性多来关注首饰和设计。“因为有时候对美的角度有好多不同,实际上,可能男性更敏感,对吧?就像山本耀司,他做服装也好,对女性美的一种评价,他的观点,很有意思。”


她也很好奇,坚持到最后做得好的、做得大的往往是一些男性艺术家、设计师。性别本身的这些微妙,也让她很感兴趣。



她总是想更深地体验生命、时光、日出日落这些东西。


“原来我们在燕郊那儿有个工作室,一个院子,天一亮,阳光一出来,万物一复苏的时候,面对每一个细小的生命,你就觉得真的就那么美好,你就可以不去想别的了,就已经很够了,特别满足……”


更多的内容,请点击顶部的视频。


_______________

本视频拍摄于“梅香——滕菲•当代首饰展”

展览主办:北京今格艺术中心

图文版权为“Lens·重逢岛”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