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硅谷式的英雄不同,内藤在正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
这位“ThinkPad之父”领导着大和实验室。25年来,同行的诸多竞争者早已烟消云散,它则经历了消费电子和通信领域所有重大的技术趋势而生存下来,在无数的革新和挫折中前行至今。
我们拍了一支内藤的视频,一起来看看这些科技潮品背后的人。
持续不断的改善是内藤信奉的原则。
“在日本,人们信奉一辈子一项事业,他们是行业内的专家。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有钱而尊重他,而会因为他做某事比别人更优秀而尊敬他,这正是勇气的体现。”他对Lens说道。
“对于不停歇的提升改善,年复一年,绝不放弃的渴望,深深扎根在日本文化里。”
另一个他信赖的原则是“自下而上的创新”。他喜欢站在团队当中当一个倾听者,而非美国式的、由领导人发起愿景再确定是否可行,他称那是“独行猎人主义”。
他觉得那种方式有时候能奏效,但并非总能成功。
内藤是一位典型的工程师,回答问题严谨有余,趣味不足。让人想起威廉·赫斯坦曾描述的:“内藤几乎没有表现力,也没有浮华的生活方式,他有着坚韧的性格……”
他回忆研发ThinkPad期间,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有一次深夜打车差点被撞坏,他当时想的是“如果能因此住进医院,至少在那里我能休息。”他的副手就因为每天工作长达17个小时而住进了医院。
当时,他们在IBM内部的地位并不高,薪水也一般,更没有股票。之所以拼命工作,在他看来,是因为“深深着迷于新技术的发展潜力……我们团结协作,让我们自己被世界刮目相看。”
在联想从IBM手中买下ThinkPad时,内藤也是基于这种存在感和目标感,而劝说核心的团队留了下来,并和中国团队密切合作。
在他看来,“当你去教别人,你便会明白你仍然有很多需要学的地方。如果你不去教,只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藏起来,你就将永远停留在那里。”
而且,在他看来,经验有时也是创新的绊脚石。
“日本团队有丰富的经验,对于一些事情,他们会判断自己是否能做。他们很容易会说,‘这不可能!忘记它吧。’我们知道他们停留在过去的工作中。但中国团队更加年轻,他们更争强好胜,他们不会犹豫去尝试新事物。所以两个团队很好地中和了。”
这样的团队风格,也会让它的产品和设计更倾向于理性。
“他们(设计师)要做好看的产品,但不能削减产品功能。所以当我的工程师并不容易啊。”内藤说,“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兼顾感性与理性的需求。”
连他的首席设计师大卫·希尔,抱持的也是类似的看法:“当外观和功能无法同时满足时,我会选择功能”。
他们还有一个“残酷实验室”,专门制造各种苛刻的环境来反复测试产品,直到它被毁掉。
“有时候会要求你做几十个几百个样品,不断进行尝试,在外人看来可能有些土里土气的工作是我们工程师的日常。但我认为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它可能看上去没有那么酷,但能够去实践这一理念的工程师其实是非常酷的。”工程师潮田说道。
内藤如今已经不再具体负责ThinkPad的产品,而专注于新技术。
现在,有很多新科技不断涌现,工程师的工作也越来越难了,因为他们需要知道很多东西,才能从中找到需要攻克的问题。
“如果你只是等着,希望有人告诉你到底哪里出现问题了,那么永远都无法创新。当问题摆在那里,你去解决它,这算不上是创新,顶多是技术上的工作。创新是从自主发现问题开始的。”
在大和实验室,年轻工程师对电脑的未来有很多想象。比如让它和人工智能结合,或是成为AR和VR应用的后盾。
在中国区,也将发布面向未来的ThinkPlus智能生态战略。
内藤说,只要空闲,他就会想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要保持思考就会永远年轻。”他说。
而未来的电脑,“会像是透明的一样,能猜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