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从2013年起,李刚才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巡护员工作带有“游侠”气质。
那是李刚第一次发现了东北豹的照片。当时野生的东北豹比东北虎还稀少,没人相信这么小概率的照片居然被李刚安装的远光相机拍下来了。经由东北林业大学的多位博士对于物种的粪便采集分析,才证实照片的准确性,这是三十年来的首张东北豹照片。
巡护员李刚
李刚因此颇为意气风发,“巡护员的英语单词Ranger翻译过来有‘游侠’的意思。”
危险往往藏在“游侠”的日常中
2022年5月,地处山林深处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刚迈入春天,空气在微寒中透着湿润。
李刚开始一天的巡护没多久,就听到山坡有响动。走近才发现,是一只成年的梅花鹿在挣扎,原来是一个猎套牢牢地用铁齿钢牙“咬”住了鹿角。
李刚有点犯难,没有随身携带麻醉设备的他只能从车上找出一把小钢锯。惊恐的梅花鹿看到李刚一只手握着钢锯、一只手拽着树,顺着45度的陡坡攀爬过来时,不知道这个人是来帮助自己的,因此更加疯狂地晃动头颈、试图挣脱。
一头成年梅花鹿的力气比四五个成年男人加在一起还要大,别说李刚一个人抓不住,好几个巡护员一起帮忙,费了不少力气才把又蹬又顶的梅花鹿按倒在地。锯掉了四分之三的鹿角,才让这头鹿回归自由。
忙了一身汗的巡护员们都说,这头梅花鹿算是“幸运”的,猎套套住的只是鹿角,如果是鹿腿,大概会皮肉模糊甚至失去生命。
猎套按照捕猎动物的不同分为熊套、野猪套、鹿套、兔子套等。其中熊套最为粗壮。因为黑熊可以达到三百斤。兔子套最为细小。猎套还需要遮掩后使用。
多半在野生动物常走的兽道上挖坑,把猎套的夹子撑开,并安装踏板、勒紧弹簧。一旦动物踩到踏板,便会触发弹簧合拢夹子。此时如果没有外力,猎套基本打不开。就算动物侥幸逃跑,也会因为猎套夹子刺穿骨肉,跑不多远便丧命。
这些猎套多是在十余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年代里被布下,然后被遗忘。辨别并拆除猎套,是巡护员们的必备本领之一,也成为了这份带有游侠感的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今李刚巡护时,仍要十分小心,因为能夹断动物腿骨的猎套对于巡护员们同样危险。
而更多的危险往往藏在“游侠们”的日常中,稍有不慎就会直面危险。
2014年,李刚陪一位科研人员上山维护远光相机、获取数据。路过一片布满苔藓的碎石地,加上天空开始飘雨,他没留神、脚底打滑,就听见一声轻微但清脆的“咔嚓”。
旋即剧痛从脚踝顺着腿传上来。心里暗叫不好的李刚没有任何监测身体情况的设备,此刻只能靠着体感自己估量。
当时才9点左右,刚刚上山的李刚只好咬牙坚持走了一天,直到傍晚六点进了家门,脚踝肿得像馒头似的,雨靴险些都脱不下来。
从那之后,李刚的脚踝落下了病根。如今只要一变天,左脚踝就开始疼。李刚开玩笑地称之为“天气预报脚”。而这个绰号的背后,藏着些许心酸。
大自然的惊喜
地图上的山是平面的,平常人眼中的山是起伏的。而在巡护员们眼中,山是被一个一个网格覆盖着的。
年近六旬的“游侠”王成柱按照一定的距离来划分这样的网格。大的网格可以达到两公里宽、五公里长,小的网格也要有一公里宽、两公里长,这样才能将寻护路线、猎套筛查,以及对野生动物的监控进一步细分。
巡护员王成柱
巡护的路上大多数时间是孤独的,但大自然常会用一些惊喜来打破。
有次上山,车坏在了半路。由于地处深山,手机信号很弱。王成柱只好下车,举着手机,一边寻找信号一边拨打求助电话。
走了不到两百米,他忽然发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兽足印。王成柱心里正琢磨“刚才过去时候还没有这个印”,就感觉不远处“唰”地一下,风声树影中他只瞥到一只豹影擦身而过,追赶着一头狍子。也许对普通人来说,东北虎豹只能在动物园里看到,但对巡护员来说,时不时就会有这样的“亲密接触”,刺激而危险。
但有时候,距离太远又会留下遗憾。
巡护员的日常工作中有一项是布置相机,但这些相机只能拍下网格内的野生动物,而视角之外偶遇的动物常常只能留在巡护员的记忆里。
一次,王成柱和同事们往当地一处名为“南大岭”的地段走去,同事忽然说,“你看那面是什么?”顺着同事手指的方向,王成柱眯起眼睛,大概有着二三十头梅花鹿。
几个人正定定地观察鹿群。忽然一阵树枝摇晃的响动,又窜出六七十头梅花鹿。鹿群在前面跳跃、飞奔,在王成柱数十年的巡护生涯中也是首次遇到。大家七手八脚想拍下来,可是当时手机的镜头和像素都不行,快门倒是按了几十下,拍下的照片却是模糊一片。他只希望在脑里把这一幕永久记录下来,再讲述给更多人听。
“妈妈今天上山看到老虎了吗?”
和王成柱同样因为没有拍下偶遇的“神奇动物”而惋惜的,还有年轻的女巡护员徐春梅。
上午九点,在坐上巡护队的车前,90后姑娘徐春梅努力地把自己裹严实。上身两件羽绒服,下身一条棉裤一条带绒冲锋裤,脚上穿着棉鞋,还不忘往里面塞上一双发热鞋垫,这是游侠们常见的装束。
深秋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寒冷往往来势汹汹,站上几分钟,寒气便从脚底侵袭到腿,直透到心里。
2019年4月,在东宁市林草局的召集下,7位女护林员组建了国内第一支专职女子巡护队。徐春梅是其中的一员。她们每天徒步至少5公里,最多徒步12公里。在山地徒步,和平地徒步完全不同,山壁陡到接近直上直下,有的甚至没有抓手。夏天雨大时会有泥石流和山洪,冬天则需要用刀在冰上砍一个小坑,手脚并用向上爬。
独生女徐春梅在大学学习的是园林专业,是一个生在林场、长在林场的孩子。在林场工作的父亲问大学刚毕业的徐春梅,要不要回到林场工作?春梅爽快地答应了,她有些向往成为游侠中的一员。
其实,女性的细心,往往能使巡护工作做得更好,但也似乎更难一些,冬天过膝的积雪让人寸步难行,夏天时山中常见蛇虫又让很多人害怕。尽管有经验的父亲总会叮嘱徐春梅多注意些,哪里知道一次巡护回家没多久,就听见家人惊呼,“春梅,你看你儿子脸上是什么!”春梅忙跑过去,竟然是一只蜱虫趴在儿子脸上吸血。徐春梅忙把虫子打掉,心里颇为自责。不用说,这又是爬在自己衣服上、从山里跟到家里的虫子。现在,徐春梅养成了回家进门前仔细抖衣服的习惯。
儿子曾因为徐春梅忙于巡护没及时来幼儿园接自己,而带着哭腔问妈妈是不是不要自己了。长大一些的他明白了徐春梅的工作,虽然小小的孩子还不知道原来妈妈还有这样一个游侠的身份,但他每次都会问“妈妈今天上山看到老虎了吗?”儿子很想看看徐春梅亲手拍摄的老虎。
其实徐春梅还没有和东北虎面对面过。但喜欢拍照的徐春梅,手机里也存了各种各样巡护时拍下的照片,无论是兽道上的足迹、粪便,还是远处的风景、近处的植物,更不用说各种一闪而过的野生动物,不仅能让孩子更加了解这份工作,还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科研人员,用于研究与保护。
这些巡护员们平常又不普通的每一天都被记录在了这支名为《足迹》的短片中。
让游侠不再与孤独为伴
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的数据,在巡护员们的努力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由2017年试点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50只和60只,监测到新繁殖幼虎10只以上、幼豹7只以上。山里的猎套、踩夹少了,野生动物们也没有以前那么怕人了。
在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研究员、COP15学术研究代表李彬彬看来,出现在《足迹》短片中的巡护员可以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研究员李彬彬
据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调查发现,保护区巡护员的工作虽然有游侠一样的气质,但仍呈现出“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年轻人才流失率高近一半;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足够的职业培训,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对野外工作环境中的突发危险和情况的应对技能不足……
突破这些困境,既离不开更加全面的支持,比如通过手机能及时拍下动植物状态,通过智能设备监测身体状态和紧急呼救等;也离不开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自豪感的培养,包括野外求生技能、日常工作分享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2022年7月, vivo联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共同发起“国家公园守护行动”,助力巡护工作智慧化、安全化、专业化开展。不仅为巡护员配备了专业的巡护工具包,包括手机、手表、闪充移动电源、急救包、防寒毯、巡护衣等,还开展了巡护管理能力培训。目前已覆盖了三江源、东北虎豹、祁连山等3个国家公园以及38个自然保护地,支持了超过250位巡护员。此外,vivo还将联合公益机构以及专家,开发巡护员课程体系,即将面向全国巡护员免费上线。
在“国家公园守护行动”的助力下,巡护员可以随时完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因子的监测工作,并将第一手资料提供给科研人员。同时他们对日常工作的记录和展示,不仅让更多人看见巡护员的工作,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巡护员的队伍。巡护管理能力培训和智能手表等设备的帮助,也能够让巡护员工作得更加安全和放心。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如今,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只有呵护大自然,才能被大自然爱护”。未来,只有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神奇动物的“足迹”。
联合出品:vivo x Lens
支持机构: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