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岛 商业短片

分享


一堂大山里的摄影课会是什么样子?

在作品《一堂山里的摄影课》中,摄影师们将镜头对准了云南大仓的孩子们。

图片1710141925238066719.png1710141941068055496.png1710141950004090730.png1710141961085038748.png1710141971373055792.png

这组作品背后有三位摄影师,是摄影师张博然与他的两个学生傅春燕与傅君怡。春燕与君怡是大山里的孩子,来自浙江遂昌县黄泥岭村,四面环山,山外是湖,要坐着小小的船只才能缓慢地去到山外。

图片

傅春燕与傅君怡

这并不是两个女孩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展览上——2018年,她们的作品在躬耕书院摄影班第一次公开展览《自然生长》上就有展出,那时的她们或许没想过,在不远的未来,自己的命运会因为摄影而改变。


用摄影“握手”

2017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张博然结识了躬耕书院的创始人戴建军。起初,他只是想拍“这场小规模的社会学实验”,希望用照片记录下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变化。来到书院后,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如果只是完成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出书还是展览,“好像我只是从农村里带走了东西,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必须要留下一些什么。”

图片

2020年,张博然在课堂上讲解光线

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他们中的大多数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他们的童年往往充满分离、缺少关注。如何为他们构建对生活的感知、对孤独的理解,如何与周围发生具体的切实的链接,往往需要更多内心建设与自我探索。在张博然看来,摄影或许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独特表达和思考,拥有对外部世界自由探索的想象与勇气。

图片

图片

课堂上学生与照片互动

于是,张博然与戴老师一起创立了躬耕书院摄影班,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摄影找到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以此走到更远的地方。也是在第一届摄影班上,张博然与傅春燕、傅君怡相识。

图片

图片

2017年的傅春燕和傅君怡
春燕刚开始并不想学摄影,只是被老师拉过来试一试,但后来越学越喜欢。在张博然眼中,春燕本身就是无法被忽视的聪颖学生,“你抛出去的每一个问题她都会很快给你反馈”,而君怡则是内秀、最认真努力的一个,“可以从眼神里看出她明白,但并不会抢答”。
她们眼里的摄影老师,则有时像朋友,有时像父亲,甚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她们也会通过写信与张博然沟通。“女孩子的心思细腻,写信可以让我们以更柔软、真实的方式远距离沟通。”在即时通讯的年代里,几千字的长文是属于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通过文字,师生三人彼此都能感受到那份在乎与分享的心意。


图片

2023年师生三人在深圳

这种“分享”也体现在张博然的摄影中。在张博然看来,摄影是一种“握手”——按下快门,就像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拍摄下一张照片,就像一次握手成功的经历,交流因此产生,距离也因此拉近。“我觉得无论是情感还是大家一起要做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羁绊都是一种最大的能量。”

对于春燕来说,摄影更像是舒缓心情的一个方式,“每次出去拍照心情都会好一些”,她到现在还记得自己之前拍摄过一个小女孩,一个人在课桌那里,正好有一束光打在她的脸上,她说想起了以前那个不爱说话也不打招呼的自己,但是因为学习摄影后,现在在街头遇到很想拍的陌生人,也敢主动去打招呼、去沟通。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君怡身上,在之前她是那种课堂上从来不敢举手的学生,“每次老师叫我,我就开始哭”,通过学习摄影让她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方式,“即使我有些东西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却可以借助照片来将一些想法或情感表现出来,通过一些构图、景别及角度的不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会。”更令她想不到的是,自己有一天可以与来看展的陌生人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敢站在讲台前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图片



























君怡拍摄的《自然生长》系列




从一座山

到另一座山
七年间,张博然师生三人见证了彼此巨大的变化。
最初相识时,张博然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学生们能感受到他对摄影的热爱和对教学的严格。随着相处的深入,他逐步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更多地转为启发与陪伴。
君怡与春燕则从黄泥岭村走向了更远的地方,去中国美术学院看摄影展,去浙江艺术周上参加摄影班的主题展。也正是在这次展览之后,君怡决定参加艺考,走上学习艺术的道路。2022年夏天,君怡考上了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摄影摄像专业,成为躬耕书院摄影班的第一个大学生。与此同时,春燕也在努力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

图片

2022年,备考中的君怡

七年后,师生三人的故事并未结束——以黄泥岭村为起点,张博然和两个小女孩又将摄影带到了云南大理的大山之中,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师生变成了彼此的摄影伙伴。
因投稿2023年vivo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张博然与春燕、君怡的故事被发现。于是,在今年五月,凭借着在躬耕书院的经验,张博然与春燕、君怡接受了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的邀请,来到云南大仓小学,给山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摄影课。

图片

大仓镇

大仓镇,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自治县北部,因明朝修建粮仓而得名“大仓”。这里有超过20个少数民族,人们热情淳朴,面对校园里的新面孔,孩子们充满好奇。“我的手都快被他们盘包浆了!”张博然这样形容在大仓孩子们的热情,“会让人觉得好像到了一个乌托邦”。

图片

张博然和大仓的孩子们

在这里的一周,张博然每天都会带着春燕、君怡在校园里拍摄,和孩子们一起上美术课、一起做风筝、一起在自然里玩耍……“尽可能去融入、感受云南这个地方,我们想多跟孩子们接触,感受美育这件事情在孩子们身上切实的表现。”
孩子们第一天还会有些害羞,但是当他们掏出手机给孩子们拍照,总能收获最自然、纯真的反馈,孩子们在镜头前开始做各种表情,主动问很多问题,你从哪里来,你多大了……甚至还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孩子在课堂之后,主动邀请老师们去她家里,想要和大家分享自己那些美丽的服饰。

图片

春燕在给孩子们拍照

在活动的后半段,张博然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摄影课:教室门变成了“快门”,开门的大小变化就是“光圈”的变化,门打开的时间就是“快门速度”,小朋友跑进来的快慢则代表“感光度”的大小……通过趣味、互动的教学,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真实物体让孩子们也能更容易理解那些深奥的摄影入门知识,而春燕和君怡也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和感受。

图片

张博然给孩子们上课

直到现在,君怡还记得课堂上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尽管这是一堂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摄影课,孩子们总是在积极回答问题,“看得出他们很喜欢这堂课,小朋友们需要接触不一样的东西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灵感,摄影可以让他们发现美、创造美。”君怡说道。

图片

课上的孩子们

令张博然感触颇深的,不仅仅是当地孩子们的变化,当他望着讲台上从容分享的君怡,和印象中腼腆、害羞的她已经大不一样了,这让张博然想起了7年前面对她的自己:“我传递到她们手中的,从来不是相机和手机,而是我与他人握手后掌心的余温”。春燕和君怡通过摄影,走出大山,去和外面的世界握了手。这一次,他们也希望一起守护大仓的孩子们与世界握手的机会。

图片

君怡与大仓的孩子们分享作品

在课程结束后的一个夜里,师生三人一边选片一边聊着天,张博然突然意识到,两个学生已经跟着他拍了七年,“人体的细胞七年左右会完整地代谢一轮。现在的我们,相对于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崭新的人。摄影班的七年,也是我们见证彼此成长的七年。”师生三人把在云南大仓拍到的照片整理成作品《一堂山里的摄影课》。



离得更近

去得更远
人人都是创作者,这已经不是一句空话。尤其在手机摄影盛行的当下,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拥有了用影像记录和创作的便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拍照的权利被赋予至普通人的身上,其中也包括身处大仓的小朋友和其他的乡村儿童。
为了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体会到摄影和美的价值,童画未来公益计划还在持续努力。“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 由vivo、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与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发起,致力于推动中国美育发展。该公益计划通过长期赋能乡村老师上好美育课,提升乡村儿童“美”的素养,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发现、感受、创造美。

图片

大仓美育课上的孩子

2023年的7月,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举办“vivo童画未来夏令营”,邀请来自云南贵州甘肃等多个地方的40位乡村儿童和教师来到深圳,帮助乡村儿童打开视野,赋能乡村美育。张博然师生三人也作为特邀摄影讲师,为孩子们分享摄影知识和技巧,用摄影去感受生活。

未来,vivo还会持续推进童画未来公益计划,张博然师生三人也会继续担任vivo童画未来公益计划的特邀摄影讲师,并参与到摄影的课程设计中来。

图片图片

vivo童画未来夏令营

在摄影课的最后,大家问了问大仓的孩子们一个问题——“你喜欢拍照吗?”有的孩子回答“我每天拍摄最多的是我妹妹,因为她非常喜欢拍照”,“除了拍美景我还喜欢拍自己的美照”,“我喜欢拍飞机火车这些交通工具”,“我喜欢拍大仓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就没那么孤单了”……

图片

大仓美育课上的孩子

摄影能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什么?记录成长、转换观察世界的角度、在人生职业方向上获得启蒙……或者仅仅是记录下令他们感动的一瞬间。就像张博然所说的,他们能做出什么样的影像?他们能怎样通过影像帮助到自己?影像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这不仅仅只是摄影师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众多社会力量、美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仓的故事能在更多的大山盛开。

部分图片来自:张博然,傅春燕,傅君怡
作者:虫姑娘 编辑:yidan 监制: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