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想
-
资讯
角色/声音/世相/新知/数字/灵感/日历
-
赫尔辛基在20世纪70年代才迎来快速的城市化。这使它既形成了发达的现代都市生活,又保留了部分农渔时代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创新而实用,开放又保守。 像芬兰其他地方一样,海洋、湖泊和森林深深影响着此地人们的性格。这里有世界上最安静的市民,有他们心灵手巧的实用设计,也有藏身黑夜的金属摇滚……赫尔辛基,又忧郁又明亮。
(文/张海律)
-
在北京钟鼓楼广场拆迁的现场,应Lens 杂志邀请,时隔六年,张大力再次进行了涂鸦创作:画下了最后一串“大头”。在中国城市拆迁的过程中,“大头“曾经一次次出现在北京、上海的街头,这些顽皮的形象从可疑的闯入者,到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经历了数年时间。这个过程被张大力称作是与社会、与人们“对话”的过程。 “年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牛逼,能解决任何问题。现在我知道每个人只能解决很小的一部分问题。我们都只是时代浪潮中的一粒沙子”。(文/Lens记者 一某 郑念缇)
-
自1997年葬身车祸,16年来,附着在戴安娜身上的标签仍然不断被强化。成熟恰当的衣着让她看起来对时尚把控有余,但 “衣如其分”背后,也隐藏着某种复杂:日常生活中过于随意甚至有些古怪的打扮,和查尔斯分居后愈发大胆的裙装,都曾使戴安娜成为民众八卦的主题以及时尚人士的议论对象。戴安娜究竟是谁?透过衣着,也许我们能得到某种答案。(文/Lens记者 胡阳潇潇)
-
30年来,有无数人模仿过米罗·斯沃克的照片拍摄,却很少有人采访到他。这个斯洛伐克摄影师,就像他的国家一样,才华横溢又沉默无语。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是那种“不提问、不讨论,但更感性、更深刻”的家伙,现在,他在Lens杂志上讲述这组《我的一生》:“我封自己为皇帝,在我死后,我上了天堂,从天上,我能看到你们所有人”。
(摄影/米罗·斯沃克 文/Lens记者 戴路)
-
焦点 Focus | 走出“马三家”
长达57年的劳教制度,是中国法治社会躯体上经久不愈的病灶,眼下终于即将走到终点。Lens杂志以辽宁马三家女子劳教所为观察点,根据多条线索、对不同身份者的采访,约略还原劳教人员在高墙内的生活轨迹。个中情形,既非“劳动教养”四字所能概括,也非这组两万多字的报道所可尽言。
(文/Lens记者 袁凌 实习生 徐宵桐 摄影/Lens记者 甄宏戈)
-
出生于上海的江青,本名“江独青”。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政治运动中,母亲响应“自我改造”而将“独”字给她拿掉,却不想在此后的人生中,屡因与“第一夫人”同名的问题遭遇麻烦。她后来在台湾成为金马影后,在美国示范中国舞,又在中国推广现代舞,人生坎坷起伏,也目睹了人性诸多善恶,但她总能寻找到平衡,自尊,自立。“自己内心找寻一个平静吧,你找到了,就很自由”,她对Lens杂志说。(文/ Lens记者 阿玛)
-
记忆Memory | 温故1913
文/车爱琳
-
读书 | 解构“战后日本”神话——再读《拥抱战败》
文/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