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想
-
资讯
角色/声音/世相/新知/数字/灵感/日历
-
虽然举办了欧洲杯,很多人仍然不了解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想去那里要先经历那些充满怀疑的官僚检查,穿过巨大而丑陋的城市外围,苏联式大楼日益破败;纸盒一样的低矮房子拥挤在路边,贴满各色俗艳广告……但在它的内核里,是一座交织着俄式、拜占庭式、新古典主义式的建筑、在强邻环伺中一路走来的迷茫和矛盾。在这里,有对强盛的意淫,有极端民族主义的诱惑,有正在长大的民主,更有对幸福最朴素的追求。(文/曹然)
-
焦点 Focus | 被火焰灼痛
2011年8月,《Lens》刊发了关于兰考弃婴的报道《命若垃圾》(http://www.lensmagazine.com.cn/reporting/focus/458.html),引起各方关注后,孩子们居住的“花园”被拆除,许多爱心人士表达了捐款捐物的愿望……直到今次的大火中,七个孩子失去生命,人们或许才会明白,制度建设同善心一样重要。至少,呼唤社会的爱心,不是延缓制度建设的遮羞布。《被火焰灼痛》记录了大火前后的世态人情,及“谁来收养”之问。(文/Lens记者 袁凌)
-
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火车站广场派出所。当地人更喜欢沿用粤语古老的叫法,称其为“差馆”,而里面办公的警官便唤作“差人”。 每一年的春运期间,这里都会迎来500万人次的客流高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治安案件最频发的站前广场,大大小小的作案团伙散落在川流不息的人群当中,——虽然最近已遭明显的遏制。它是否唤起了你类似的记忆?(文/Lens记者 庄平平)
-
作为独自在纽约漂泊的外来者,梅洛斯始终被孤独和疏离感纠缠。这位心理学博士拿起相机在街头探索,并试图解读和反省。在他眼中,纽约人“一个个五彩缤纷,却又鬼鬼祟祟”。他想起E.B. 怀特的一句话:“诗歌压缩在很小的空间,加上韵律, 必然意味深长。纽约就像一首诗:它将所有生活、所有民族和种族都压缩在一个小岛上,加上了韵律和内燃机的节奏。”(摄影/迪米特里·梅洛斯 文/Lens记者 耿悦)
-
我们已经谈论了太多关于成长和打拼的话题,可突然有那么一天, 你发现远方的父母,衰老的速度比你成长得更快。那一刻,你是否想让时间定格下来? 当你不得不又一次离开,当他们被甩远的身影再次模糊,是否有些记忆正随之涌上心头? 《Lens》呈现这组普通的影像,是一次邀请:我们该做些什么,让远方不远。(策划 /Lens 编辑部 执行/马婧)
-
捷克摄影师杨·波里布尼是一个好玩的人,他的作品看上去有点像电影《指环王》,却从未使用过电脑特效。他对史前文明着迷,尤其是史前巨石的遗迹,“它们古老的、不朽的美能让我发疯。”……“这仅仅是自然广阔之美的很小一部分。”他说。(摄影/杨·波里布尼 文/Lens记者 戴路)
-
采访了两次柴静,一次在去年末,一次在今年1月底。其间,她陆续出现在几家杂志封面上,随之从其生活隐私到主持风格都成为舆论的焦点。(文/Lens记者 胡阳潇潇)
-
戴着眼镜、衣冠楚楚的大岛渚,一生中展现出了罕见的硬气和对体制的反抗精神,正如这位佛教徒的戒名“大喝”。与他同辈的导演今村昌平说:“我是乡巴佬,他(大岛渚)是武士。”这篇纪念文章从他“失败的青春”讲起,试图追索他为何“要刺痛所有日本人的心”……(文/Lens记者 戴路)
-
北京通州一个普通的二人转剧场里,演员们都有绝活:空翻、大劈叉、抛手绢、吹乐器。演员们都希望能文武全才,但还是更重文——说口,怎么能单凭一张嘴笼络住观众,让观众听不厌……这不再像是一个戏曲团体,而更像是一个流动频繁的马戏团……(文/Lens记者 路瑞海 摄影/Lens记者 甄宏戈)
-
当人们生在这样一种社会:斗牛是它美学概念的主角,是一种文化仪式,支持与反对便经常变成了鸡对鸭讲。
和斗牛如影随形的还有狂欢。昼夜不停的狂舞,纵酒,喧嚣。一切宛如梦幻, 好像随你怎么干都不会引起任何恶果似的。 狂欢期间,考虑后果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在节日全过程中,哪怕在片刻安静的时候, 你都有这种感觉:必须喊着说话,才能让别人听清。(文/Lens记者 马婧 胡坤 实习生 段漪琳)
-
“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马克思当年的发问,在一百多年后,被东欧的知识分子们又一遍遍地问起。这个过程是怎样展开和走过的?权力和真理曾有过怎样的争夺?在梦想和代价之外,哪些是最值得人们恒久记住的?这篇万字长文将带来相关的故事和观点。这也是继去年1月号的封面主题后,《Lens》再一次回到:生活在真实中!(文/景凯旋)
-
过去一年,世界的电影票房并不惨淡,但也无改其日益无法掌握大众想象的事实。《Lens》记者梳理了一些电影,只因为它们仍然能直刺这个时代的痒点和痛处,又给人们以纾解和抚慰。 爱情、伦理、科学、宗教、制度与一切未知事物,在人性面前裂出一道道深渊,在困惑与恐惧的怂恿下,人们向着这些深渊探索,既脆弱又勇敢。不过,当我们探索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探索我们。(文/Lens记者 戴路 一某 张飞明 刘洋)
-
读书 | 黑色灵魂
文/(美)尼尔森·乔治
-
专栏 | 在时代咆哮的推土机下
文/马金瑜
-
专栏 | 王蝴,你还记得我吗
文/朵渔